:::
prev 學習使我們成長,分享使我們快樂 淡水行腳next
散播文化種子、珍愛文化資產

照片說明:
Number of Pictures: 2 of 4


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史蹟導覽志工/徐淑娃


淡水舊名「滬尾」,列籍古蹟居臺北縣之冠,在清代不僅是移民進入臺北盆地的重要門戶,西方文化亦是以此為門戶,登陸北臺灣,曾是全台最大的貿易港。1629年西班牙人在此築聖多明哥城、建教堂,作為殖民和宣教的據點。1644年荷蘭人重新建造一座城堡,就是今日的紅毛城。1684年清領台後,加強在此開墾。1858年因天津條約開放為通商口岸,英、法、美、德各國相繼來台,淡水成為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。1872年傳教士馬偕來台,以淡水為教育、宣教、醫療的基地,日治時期,淡水河道泥沙淤積,大型船舶無法進出,在總督府大力建設基隆港後,淡水港逐漸沒落,1997年捷運通車,為沉寂多時的小鎮開起了新生命。

捷運的開通縮短了到淡水的時間,距離似乎也拉近了。暑期文化導覽,從捷運站對面的學府路進入鄧公路的鄞山寺開始,接著是老街的媽祖廟—福佑宮,最後是沿著馬偕街探尋馬偕博士的足跡。

鄞山寺建於清道光二年(1822年),由閩西汀州永定縣金沙移民募款集資興建,是一座保存完整的〈定光佛寺〉。為了照顧外出的同鄉,乃將寺的左右兩邊廂房提供給同鄉住宿、聯誼及推廣業務使用,因此鄞山寺又稱為「汀州會館」。鄞山寺座東面西,風水上屬「蛤蟆穴」,寺前鑿出半月形的水池,視為蛤蟆嘴,寺後兩口水井喻為蛤蟆的雙眼。鄞山寺的建築形制完整,木雕、石雕、剪黏、泥塑等都很精美。

福佑宮建於清嘉慶年間(1796年),主祀媽祖,是闔港廟,前殿虎壁上,嵌著一塊嘉慶元年(1796年)的石碑,記載當時建「望高樓」及燈塔的事蹟。光緒十年(1884年)清法戰爭,流傳著神奇的傳說,在戰況激烈時,觀世音菩薩、媽祖、祖師爺等,都曾顯靈助陣,助滬尾軍民擊退法軍。光緒12年(1886年)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賜匾,獲頒「翌天昭佑」匾額,至今仍懸掛於寺中。

馬偕博士,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佐拉村,曾多次申請至海外宣教,直到27歲才獲得海外宣道會的派令,成為加拿大首位海外宣教師。1872年3月9日抵達滬尾港,隨即展開佈道和免費醫療工作。

醫療方面曾於1873年,租民房當醫館,當時淡水地區的外籍醫生也來協助。1877年,發現全球第一件「肺胵虫」病例。爲了拓展醫療工作,新醫館在1879年9月落成。因接受美國馬偕船長夫人,為紀念其夫,捐贈美金3000元作為醫館經費,醫館因此命名為「滬尾偕醫館」。1884年清法戰爭,醫館因搶救傷兵有功,受到劉銘傳的獎賞。馬偕過世後,偕醫館暫停,於1912年遷移至台北,即「馬偕紀念醫院」。

淡水教會是馬偕建立的第一所教會,現存的仿哥德式禮拜堂是第二代馬偕設計督建,教會為了紀念設教60週年而重建,於1933年完工,左邊的鐘塔直插天際,宛如禱告的手,當年鐘聲可遠播至對岸的八里坌。
1884年,馬偕創辦全台第一所女學堂,在免學費,供食宿等優厚條件下,來的大部分是宜蘭地區的噶瑪蘭平埔族女子,漢人女子很少,但開放女子就學的風氣意義卻非常重大。1916年由吳威廉牧師設計重建,正面有22個精美磚拱,二樓迴廊使用綠釉花瓶欄杆,正面山牆以磚雕手法刻出「淡水女學校」。

1910年婦學堂由吳威廉牧師設計,前有迴廊及西式磚拱,母親可以帶孩子一起住校讀書,是臺灣最早的「媽媽教室」。

1895年日本治臺,馬偕博士長子偕叡廉於1911年12月專為籌辦中學返台。1914年3月得到日本總督許可,暫時以理學堂大書院為校舍,開設淡水中學校。為了提供「台灣設教50週年紀念禮拜」的使用,淡水中學體育館於1923年竣工。

1925年完成八角塔校舍,淡水中學也從牛津學堂遷移至此,融合了中國寶塔和西式風味的建築,成了淡水中學的精神堡壘。八角塔校舍,按農宅三合院格局,底為正方形,閣樓和屋頂為八角形,正門以石條為框,上方置一石條刻「私立淡水中學」,正門兩側有石燈籠。

1880年馬偕回到加拿大述職,提到訓練學生是在「大榕樹下以蒼空為屋頂」,在當地報紙的呼籲下,牛津郡的鄉親共捐6215元加幣興建學校。為了紀念鄉親熱心捐助,因此以「Oxford Colledge」為校名,中文名為「理學堂大書院」。馬偕親自設計、督造的第一所西學學堂,也是台灣神學院、淡江中學、淡水工商管理學院、真理大學等學校的搖籃地,對淡水地區的教育事業貢獻良多。

馬偕於1901年6月2日下午4時病逝於其寓所,享年57歲。馬偕博士在台傳教30年,親手拔了二萬一千多顆牙齒,設立教會60餘所,受洗信徒三千多人,不僅宣教行醫,熱心教育,創立學校引進新式教育,建立醫館消除病痛,同時紀錄所見所聞,成為研究台灣重要的史料,娶台灣人張聰明為妻。終其一生認同台灣,以淡水人自居。身後,家屬及教會遵照其遺囑,將其遺體安葬於淡江中學的馬偕私人墓園,並以一牆區隔了外僑墓園,永遠安息在他所鍾愛的地方──淡水。

馬偕的墓全用石材建成,台座成階梯狀共三級,正面字體雕英文背面中文,墓碑上端覆一石雕平頂為碑頂,碑頂上立一支方尖碑,整座墓非常的莊嚴壯麗。

馬偕夫人張聰明女士的墓在馬偕墓的右側、兒子偕叡廉、長女偕媽連、兒媳Jean Ross等都葬在馬偕墓的左右。

多數的人到淡水通常是走馬看花,吃吃喝喝後草草結束行程,並沒有深入的去了解淡水的歷史文化,在87年起北縣文化志工隊開始對臺北縣的古蹟作深入的導覽,淡水一直是民眾最喜愛的路線,不管是廟宇、偕醫館、禮拜堂、馬偕墓園、砲臺、理學堂大書院、小白宮……等古蹟間巡禮,訪古話今,淡水的故事一個接一個,經過我們文化志工的解說,民眾常常樂而忘返。雖然只是盡一點點心力,但對民眾而言不再是走走看看,而是深入了解地方文化,也更能珍惜先人留下的文化資產。
 

prev 學習使我們成長,分享使我們快樂 淡水行腳next

:::
運用單位登入
計數器
今天: 120120120
昨天: 186186186
本週: 1011101110111011
本月: 3798379837983798
總計: 3533262353326235332623533262353326235332623533262
業務承辦人
業務承辦人
社會局社區發展與婦女福利科
承辦人
電 話:02-2960-3456
 轉 3858 陳冠宇(志願服務綜合業務、世壯運、榮譽卡、教育訓練)
 轉 5642 張華珍(志願服務隊備案、社綜類評鑑、高齡志工保險、志工保險、志願服務補助)
  轉 3629 洪愷宏(志願服務獎勵、紀錄冊)
傳真:8965-0420
地址:220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樓

新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
電話:02-2981-9090
 主  任:蘇玫瑾
 社工組長:李柔儀
傳真:02-2981-9055
地址:241新北市三重區溪尾街73號3樓